末世焚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都来读小说doulaid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靖昌六年,五王出,严震灭,四海平。
这是街头巷尾连孩童都会吟唱的民谣。
卫纨祖父卫戍为开国元勋,与武帝李文坚共灭北元,封卫国公,官拜尚书令。
天妒明君,武帝在伐敌的路上薨逝。宣帝李显即位后,改国号为靖昌,重用左相严震,其人一时风头无两。
靖昌初年,卫戍进言圣上,远离严震。宣帝置若罔闻,老卫国公因此气绝于病榻。时任兵部尚书的卫如恒接手卫府,承国公位。
后趁宣帝病中,左相严震果然矫昭,借机把持朝政,联合烟穆和天山两股势力,挑起内乱,靖昌险些又要分崩离析。
靖昌六年,五名朝中将领起兵平乱,诛杀严震,稳固朝局,靖昌大患覆灭,五名平乱将领被封为异姓王,即如今的赵王、梁王、薛王、燕王、齐王。
可谁知,那民谣还有后半句。
五王出,严震灭,四海平,郑氏立。
随着内乱平息,靖昌与烟穆的联姻随之破裂。原烟穆国公主,靖昌前皇后携幼子逃亡,下落不明。皇后之位空悬。
荥阳郑氏原本也是大家,经营得当,积累了无尽财富。听闻此事,将全部家产的一半,尽数投靠了李氏皇族。
五王所得来的辉煌,宣帝表面分封,实则忌惮。现郑氏势弱有财,正中宣帝下怀。
宣帝李显娶荥阳郑氏女郑子娥为后,生太子李荣。郑家一时风头无两,父、兄封侯,封官刑部尚书、大理寺卿。
因郑氏一族势头正盛,五王平日也会避其锋芒,不会无端与郑氏结仇。
可今日,齐王被揭发,却是郑氏所为。
赵渊一路踏马,在临近皇城的官道上截了齐王,两军对阵肃立,赵渊策马而出,对着齐王客气一礼。
“晚辈赵渊,给世伯见礼。”
齐王本要起兵,见赵渊未有交战之意,也平静下来。
“赵渊,我敬赵王骁勇,当年仅以万余兵力,破严震十万大军,今日思之,不欲与你动武。你既敬我为长辈,那便以长辈之礼相待,放我归封地,休要阻拦。”
赵渊也不恼,相劝道:“赵渊今日奉皇命前来,不敢不从。世伯莫要为难晚辈。”
今日之事,宣帝故意令龙武卫前来,实则将赵家陷入两难之地。虽齐王有过,可错处尚未言明就捉人归案,难逃屈打成招之嫌。
在朝臣眼中,五王同气连枝。齐王之过,连薛家也要相护一二。
今日,赵渊若是动武,则会落个趋炎附势、冷血无情之名,齐王一倒,其他几王皆会疏远赵家,甚至与其交恶,令赵家陷入孤立之地。
而若是放任,则有负皇命,有同党之嫌,届时,宣帝可借机降罪于赵家,收拢赵家势力。
齐王冷哼一声,讥笑道:“这江山都是尔等护下来的,尔等愿意称臣,是他李家之幸。尔等之功勋,纵是日日享乐亦不足。你赵家如此谨小慎微,也不知图个什么!”
五王皆知,宣帝并非明主,齐王表面称臣,实则是碍于当时之势,不得不从。而纵酒荒淫,贪墨敛财,是心中郁郁,玩弄权势间找回平衡。
这五王中,和齐王一同作想者,大有人在。就连此时赵家军中,也隐有交耳之声,似是对齐王之言感同身受。
五王内乱,圣上乐见其成,郑家则坐山观虎斗。
赵渊眉头微皱,仍平静答道:“如今贪墨与走私并案,是世伯纵容之过,若世伯愿向宣帝陈明同谋之人,将功赎罪未尝不可。世伯一时糊涂,可知如今,最愿见五王相斗之人为何?世伯可愿,见其坐收渔翁之利?”
宣帝并非想要重用赵渊,却不得不用,只因洛京为皇城重地,当年严震乱局之举仍叫宣帝心惊。而赵渊领兵之力,除卫家外,无人可替代。
但重用归重用,忌惮归忌惮。
如今赵王已辞官回封地,但仍军力强盛,令宣帝辗转难眠。齐王之事,就是让他赵家表忠心了。
若赵渊铁血无情,斩杀齐王,表了忠心,也会得罪其他异性王,陷赵家于不利。
进退两难之际,赵渊才嘱咐将士莫要随意动武,仍耐心相劝。
齐王策马向前数步,并未听进良言,反问道:“若为五王之旧情,你今日可否放我出城?所犯之罪责,你赵家又可会为我开脱?”
赵渊不答。
齐王继续道:“若是不然,我自身都难保,又如何去管其他人是否得渔翁之利?你信不信,若我今日与你回去,则他日必将身死狱中,再难见天日。”
齐王策马而来,待走得近了,似是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。
那赵渊马前,竟还有一女子。
齐王仰天笑道:“赵渊啊赵渊,他人参我沉迷酒色,你怎也是这般?”
卢峥不耐,出口喝道:“齐王慎言!此为卫家之女,得世子相救,来不及送回府中罢了,莫要与你之荒唐相提并论!”
齐王挑了挑眉,“卫家之女?说起来,你卫家当真更为窝囊!本有从龙之功,可到了宣帝这里,呵呵,如今还剩下什么?你卫家,又图个什么?”
卫纨见此人嚣张,全然听不进好话,直言道:“自是为这天下太平,还百姓以盛世!”
刚刚被齐王之言说得动心的龙武卫们,此刻皆是心头一震。齐王之言,只关乎自身荣辱,不顾天下百姓死活。
他赵家将领,生来便赋热血,领着护卫百姓之命,又怎能为一己私利,心生动摇?
赵渊亦是沉默,像是等着卫纨继续。
卫纨笑笑,看向齐王,“我乃卫府女眷,于天下无功,王爷自是不识。但王爷可还记得,杨理?”
杨理之名一出,齐王瞳孔瞬间睁大,难掩惊讶。
“他一白丁衙役,本不值一提。可他敢冒自身性命,禀你之事,苏百姓之困,理应为人所知!你为京兆府尹,自封为洛京子民之父,国之脊梁,却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,怎可配得?”
齐王不屑,“你一闺阁女子,又怎懂本王治理之道?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