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都来读小说】地址:doulaidu.org
冬月初三,这一天阴阴沉沉的,风也刮的更紧了些。
东屋里炕烧的热热的,二妞和明光一边一个坐在四方桌旁安静的写字,铅笔的沙沙声入耳,一切都那么祥和安宁。
当然了这份静谧时不时会被打破一下,因为要一次又一次的纠正明光的坐姿。
卫明熹是不嫌累的,她教育孩子不讲究“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”,人家不上火,自然能做到不厌其烦,用不上八、九、十来次,明光耳朵磨出茧子了,小人儿便也老老实实的坐正了。
不过明光翻过年才六岁,也还要等到下半年才能入学,现在教他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数字,主要是为了让他养成学习的习惯。
二妞的进度就有点赶了,如果中途没有辍学,她现在应该是一名初中毕业生。
景城市如今的学制是“五二二”,也就是五年小学,两年初中,两年高中。再往前几年,秋季招生都改为了春季招生,今年开始才又改了回来。
教育改革的乱象终会结束,卫明熹也要赶快帮助二妞“拨乱反正”,半年多的时间足够啃完小学的那点儿知识还有富余,等到明年秋天就能和她一起去县里读中学了。
不是她自信过头,更不是二妞天赋过人,而是有一个天大的馅饼掉进了她们嘴里——二妞拜了个老师。
这个老师就是牛棚里刚养好病的老冯,他原名冯文若,下放前曾在燕大教育学系担任教授,妥妥的教育家啊,区区一个小二妞,教她还不是手到擒来。
说到这还得感谢寡妇杨红娇,要不是她拆洗了她们的铺盖,卫明熹就不能顺势来个换新。有了新的旧的自然没用了,扔了吧,在这个年代等于造孽,放着吧也不是什么家当,还嫌占地方。
卫明熹想了想,干脆给了队里几毛钱,下林村有会弹棉花的,让人家帮着翻新一下。别说那人手艺还真好,翻新以后棉花松软多了,套好晾干的褥单、被罩,卫明熹一股脑儿的打包接济给牛棚的下放三人组。
雪中送炭,沈、冯两位大佬不能说感激涕零吧,那也是相当领情的。那位钱彪同志就有意思了,一边说着“尽拿些不要的破烂来收买人”,一边将棉被死死搂在怀里,沈郁清铆足浑身的劲儿都没抽出来半寸,为此俩人又打了好几天口水仗。
为着白受了她几次“恩惠”,冯文若心里有些不安,卫明熹为安抚他就随口说让他教二妞认字(主要是她想偷懒),哪知歪打正着,居然得了这么个镶着金边儿的老师!
二妞同学拿到小学文凭指日可待了!
卫明熹探着身子去看二妞的本子,一边打量一边满意点头,这字写的那叫一个方正,一板一眼和印刷的似得。
学习的事儿不用愁了,再琢磨琢磨生计。
从前卫父在钢厂上班,是吃商品粮的,赵萍在生产队一天只有五六个公分,分下来的口粮勉强够她自己吃,卫家的粮食有一部分是和村里买的,价格倒还实惠。
仓房里堆放着几袋高粱面、小米和玉米,这些农作物耕种、成熟的时间不同,是收完后交罢公粮分下来的。精米精面这些从前几乎不吃,把细粮换成粗粮能换两倍多,村里大部分人吃的都是粗粮。
卫明熹不想吃粗粮啊,最起码不想顿顿吃,也不对,是可以偶尔吃一顿。她现在有钱有空间,还有陈山虎做遮掩,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是能说得过去的。
说到吃饭,赵萍两天前上门了,没怎么搭理卫明熹,只喊着明光和二妞去赵家吃饭。
冬月吃饺子是关阳县一带的风俗,但不同于过年吃的白面肉饺子,这一天大多包的是红面“角子”,里头是素馅儿,萝卜干、豆干、红薯粉还有白菜豆芽之类切成丁,和少许油拌一拌也是香喷喷。
一只角子快赶上三只饺子的大小了,明光这样的小孩两个顶饱。问题是赵家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?
因为周家,他们一分好处没捞到,反而全家遭人口舌,陷入非议,还能好心请她们吃饭?
后来卫明熹才知道,赵萍到纺织厂做临时工了。
纺织厂规模不比钢厂,但近几年效益不错,待遇是很好的。别看是临时工,干的好了两三年后还有机会转正,那时就更吃香了。
虽然陈山虎没说,但她猜测这件事也是他的手笔。
赵萍再不好,也为卫家生了三个孩子,还曾给老人披麻戴孝养老送终,依照华国的道德传统,无论如何不会就这样把她撂下不管的。
赵萍能端上铁饭碗,赵家自然受益良多,这样一来,有些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。赵萍是当妈的,对她的孩子好一点,她对娘家才会更死心塌地。
卫明熹没给赵家找补、做面子的机会,刚划清的界限不能再一来一往的模糊了去,否则岂不白做工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《七零年代漂亮戏精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都来读小说doulaidu.org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